開關控制回路說明
圖中:+WC、-WC — 控制母線; FU1、FU2—熔斷器,R1-10/6型,250V; SA — 控制開關,LW 2 -1a . 4.6a .40.20.20/F8型;HG — 綠色信號燈具,XD2型,附2500Ω電阻;HR — 紅色信號燈具,XD2型,附2500Ω電阻;
KL — 中間繼電器,DZB-115/220V型;KMC—接觸器; KOM — 保護出口繼電器;QF—斷路器輔助開關;WCL—合閘小母線;WSA—事故跳閘小母線; WS—信號小母線;YT—斷路器跳閘線圈;YC—斷路器合閘線圈,FU1、FU2—熔斷器,RM10-60/25 250V;R1—附加電阻,ZG11-25型,1Ω;R2—附加電阻,ZG11-25型,1000Ω;(+)WTW—閃光小母線。
(一)“跳閘后”位置
當SA的手柄在“跳閘后”位置,斷路器在跳閘位置時,其常閉觸點閉合,+WC經FU1 SA11-10 HG及附加電阻 QF(常閉) KMC線圈 FU2 -WC。此時,綠色信號燈回路接通,綠燈亮,它表示斷路器正處于跳閘后位置,同時表示電源、熔斷器、輔助觸點及合閘回路完好,可以進行合閘操作。但KMC不會動作,因電壓主要降在HG及附加電阻上。
(二)“預備合閘”位置
當SA的手柄順時針方向旋轉90º至“預備合閘”位置,SA9-10接通,綠燈HG回路由(+)WTW SA9-10 HG QF(常閉) KMC
FU2 -WC導通,綠燈閃光,發出預備合閘信號,但KMC仍不會啟動,因回路中串有HG和R。
(三)“合閘”位置
當SA的手柄再順時針方向旋轉45º至“合閘”位置時,SA5-8觸點接通,接觸器KMC回路由+WC SA5-8 KL2(常閉) QF(常閉)
KMC線圈 -WC導通而啟動,閉合其在合閘線圈回路中的觸點,使斷路器合閘。斷路器合閘后,QF常閉觸點打開、常開觸點閉合。
(四)“合閘后”位置
松手后,SA的手柄自動反時針方向轉動45º,復歸至垂直(即“合閘后”)位置,SA16-13觸點接通。此時,紅燈HR回路由 FU1 SA16-13 HR KL線圈 QF(常開) YT線圈 FU2 -WC 導通,紅燈亮,指示斷路器處于合閘位置,同時表示跳閘回路完好,可以進行跳閘。
(五)“預備跳閘”位置
SA手柄在“預備跳閘”位置時,SA13-14導通,經(+)WTW HR
KL QF常開觸點 YT -WC回路,紅燈閃光,發出預備合閘信號。
(六)“跳閘”位置
將SA手柄反時針方向轉45º至“跳閘”位置,SA6-7導通,HR及R被短接,經+WC SA6-7 KL QF常開觸點 -WC,使YT勵磁,斷路器跳閘。斷路器跳閘后,其常開觸點斷開,常閉觸點閉合,綠燈亮,指示斷路器已跳閘完畢,放開手柄后,SA復位至“跳閘后”位置。
當斷路器手動或自動重合在故障線路上時,保護裝置將動作跳閘,此時如果運行人員仍將控制開關放在“合閘”位置(SA5-8觸點接通),或自動裝置觸點KM1未復歸,斷路器SA5-8將再合閘。因為線路有故障,保護又動作跳閘,從而出現多次“跳—合”現象。此種現象稱為“跳躍”。斷路器若發生跳躍不僅會引起斷路器毀壞,而且還將擴大事故,所謂“防跳”措施,就是利用操作機構本身機械上具有的“防跳”閉鎖裝置或控制回路中所具有的電氣“防跳”接線,來防止斷路器發生“防跳”的措施。
圖E-106中所示控制回路采取了電氣“防跳”接線。其KL為跳躍閉鎖繼電器,它有兩個線圈,一個電流啟動線圈,串于跳閘回路中;另一個電壓保護線圈,經過自身常開觸點KL1與合閘接觸器線圈并聯。此外在合閘回路中還串有常閉觸點KL2,其工作原理如下:
當利用控制開關(SA)或自動裝置(KM1)進行合閘時,若合在故障線上,保護將動作,KOM觸點閉合,使斷路器跳閘。跳閘回路接通的同時,KL電流線圈帶電,KL動作,其常閉觸點KL2斷開合閘回路,常開觸點KL1接通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。此時,若合閘脈沖未解除(如SA未復歸或KM1卡住等),則KL電壓自保持線圈通過觸點SA5-8或KM1的觸點實現自保持,使KL2長期打開,可靠地斷開合閘回路,使斷路器不能再次合閘。只有當合閘脈沖解除(即KM1斷開或SA5-8切斷),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斷電后,回路才能恢復至正常狀態。
圖中KL3的作用是用來保護出口繼電器觸點KOM的,防止KOM先于QF打開而被燒壞。電阻R1的作用是保證保護出口回路中當有串接的信號繼電器時,信號繼電器能可靠動作。
KL — 中間繼電器,DZB-115/220V型;KMC—接觸器; KOM — 保護出口繼電器;QF—斷路器輔助開關;WCL—合閘小母線;WSA—事故跳閘小母線; WS—信號小母線;YT—斷路器跳閘線圈;YC—斷路器合閘線圈,FU1、FU2—熔斷器,RM10-60/25 250V;R1—附加電阻,ZG11-25型,1Ω;R2—附加電阻,ZG11-25型,1000Ω;(+)WTW—閃光小母線。
(一)“跳閘后”位置
當SA的手柄在“跳閘后”位置,斷路器在跳閘位置時,其常閉觸點閉合,+WC經FU1 SA11-10 HG及附加電阻 QF(常閉) KMC線圈 FU2 -WC。此時,綠色信號燈回路接通,綠燈亮,它表示斷路器正處于跳閘后位置,同時表示電源、熔斷器、輔助觸點及合閘回路完好,可以進行合閘操作。但KMC不會動作,因電壓主要降在HG及附加電阻上。
(二)“預備合閘”位置
當SA的手柄順時針方向旋轉90º至“預備合閘”位置,SA9-10接通,綠燈HG回路由(+)WTW SA9-10 HG QF(常閉) KMC
FU2 -WC導通,綠燈閃光,發出預備合閘信號,但KMC仍不會啟動,因回路中串有HG和R。
(三)“合閘”位置
當SA的手柄再順時針方向旋轉45º至“合閘”位置時,SA5-8觸點接通,接觸器KMC回路由+WC SA5-8 KL2(常閉) QF(常閉)
KMC線圈 -WC導通而啟動,閉合其在合閘線圈回路中的觸點,使斷路器合閘。斷路器合閘后,QF常閉觸點打開、常開觸點閉合。
(四)“合閘后”位置
松手后,SA的手柄自動反時針方向轉動45º,復歸至垂直(即“合閘后”)位置,SA16-13觸點接通。此時,紅燈HR回路由 FU1 SA16-13 HR KL線圈 QF(常開) YT線圈 FU2 -WC 導通,紅燈亮,指示斷路器處于合閘位置,同時表示跳閘回路完好,可以進行跳閘。
(五)“預備跳閘”位置
SA手柄在“預備跳閘”位置時,SA13-14導通,經(+)WTW HR
KL QF常開觸點 YT -WC回路,紅燈閃光,發出預備合閘信號。
(六)“跳閘”位置
將SA手柄反時針方向轉45º至“跳閘”位置,SA6-7導通,HR及R被短接,經+WC SA6-7 KL QF常開觸點 -WC,使YT勵磁,斷路器跳閘。斷路器跳閘后,其常開觸點斷開,常閉觸點閉合,綠燈亮,指示斷路器已跳閘完畢,放開手柄后,SA復位至“跳閘后”位置。
當斷路器手動或自動重合在故障線路上時,保護裝置將動作跳閘,此時如果運行人員仍將控制開關放在“合閘”位置(SA5-8觸點接通),或自動裝置觸點KM1未復歸,斷路器SA5-8將再合閘。因為線路有故障,保護又動作跳閘,從而出現多次“跳—合”現象。此種現象稱為“跳躍”。斷路器若發生跳躍不僅會引起斷路器毀壞,而且還將擴大事故,所謂“防跳”措施,就是利用操作機構本身機械上具有的“防跳”閉鎖裝置或控制回路中所具有的電氣“防跳”接線,來防止斷路器發生“防跳”的措施。
圖E-106中所示控制回路采取了電氣“防跳”接線。其KL為跳躍閉鎖繼電器,它有兩個線圈,一個電流啟動線圈,串于跳閘回路中;另一個電壓保護線圈,經過自身常開觸點KL1與合閘接觸器線圈并聯。此外在合閘回路中還串有常閉觸點KL2,其工作原理如下:
當利用控制開關(SA)或自動裝置(KM1)進行合閘時,若合在故障線上,保護將動作,KOM觸點閉合,使斷路器跳閘。跳閘回路接通的同時,KL電流線圈帶電,KL動作,其常閉觸點KL2斷開合閘回路,常開觸點KL1接通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。此時,若合閘脈沖未解除(如SA未復歸或KM1卡住等),則KL電壓自保持線圈通過觸點SA5-8或KM1的觸點實現自保持,使KL2長期打開,可靠地斷開合閘回路,使斷路器不能再次合閘。只有當合閘脈沖解除(即KM1斷開或SA5-8切斷),KL的電壓自保持線圈斷電后,回路才能恢復至正常狀態。
圖中KL3的作用是用來保護出口繼電器觸點KOM的,防止KOM先于QF打開而被燒壞。電阻R1的作用是保證保護出口回路中當有串接的信號繼電器時,信號繼電器能可靠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