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成電路簡介
集成電路規模的劃分,目前在國際上尚無嚴格、確切的定義。在發展過程中,人們逐漸形成一種似乎比較一致的劃分意見,按芯片上所含邏輯門電路或晶體管的個數作為劃分標志。一般人們將單塊芯片上包含100個元件或10個邏輯門以下的集成電路稱為小規模集成電路;而將元件數在100個以上、1000個以下,或邏輯門在10個以上、100個以下的稱為中規模集成電路;門數有100─100 000個元件的稱大規模集成電路(LSI),門數超過5000個,或元件數高于10萬個的則稱超大規模集成電路(VLSI)。
電路集成化的 初設想是在晶體管興起不久的1952年,由英國科學家達默提出的。他設想按照電子線路的要求,將一個線路所包含的晶體管和二極管,以及其他必要的元件統統集合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,從而構成一塊具有預定功能的電路。
1958年,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基爾比,按照上述設想,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。他使用一根半導體單晶硅制成了相移振蕩器,這個振蕩器所包含的4個元器件已不需要用金屬導線相連,硅棒本身既用為電子元器件的材料,又構成使它們之間相連的通路。
同年,另一家美國著名的仙童電子公司也宣稱研制成功集成電路。由該公司赫爾尼等人所發明的一整套制作微型晶體管的新工藝──“平面工藝“被移用到集成電路的制作中,使集成電路很快從實驗室研制試驗階段轉入工業生產階段。
1959年,德克薩斯儀器公司首先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集成電路生產線。1962年,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正式商品。雖然這預示著第三代電子器件已正式登上電子學舞臺。
不久,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集成電路的研制熱潮。早期的典型硅芯片為1.25毫米見方。60年代初,國際上出現的集成電路產品,每個硅片上的元件數在100個左右;1967所已達到1000個晶體管,這標志著大規模集成階段的開端;到1976年,發展到一個芯片上可集成1萬多個晶體管;進入80年代以來,一塊硅片上有幾萬個晶體管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很普遍了,并且正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。如今,已出現屬于第五代的產品,在不到50平方毫米的硅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數激增到200萬只以上。
湖南省陽光電子技術學校常年開設:手機維修培訓、家電維修培訓、電工培訓、電腦維修培訓、焊工培訓--面向全國火爆招生!網址:http://www.hnygpx.com 報名電話:0731-85579057)。安置就業。考試合格頒發全國通用權威證書。采用我校多年來獨創的“模塊教學法”,理論與實踐相結合、原理+圖紙+機器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,半天理論,半天實踐,通俗易懂,確保無任何基礎者也能全面掌握維修技能、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。包工作(一期不會,免費學會為止)。
![]() 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