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學校地址: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|
![]() |
學校地址: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|
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,在追求娛樂視聽享受的今天,顯卡的地位即將超越計算機的核心CPU。大家都知道民用顯卡圖形芯片供應商主要是AMD(ATI)和Nvidia(英偉達)兩家,而兩家在近幾年的顯卡市場競爭得相當激烈,烽煙彌漫,到底AMD和Nvidia兩家在顯卡戰爭中都取得過怎樣的勝利和失敗?我們來觀摩下近幾年AMD和Nvidia之間的顯卡戰爭。
NVIDIA大勝兩代,重點轉移后卻受挫
2006年-2007年,GeForce 8上大勝對手:
由于NVIDIA在GeForce 7上的低投入高產出,使其有了充足的時間準備新一代顯卡。2006年底,NVIDIA搶先發布了第一款DX10顯卡GeForce 8800GTX,此時ATI剛被AMD收購,內部調整加上頂級核心策略,使HD2900XT延期了半年之久。NVIDIA再次復制GeForce 7上的完美布局,加上AMD的HD2000系列顯卡性能不濟,使NVIDIA再下一成,在DX10的初戰大勝AMD。
GeForce 8系列的勝利,使NVIDIA又有充足時間研發與改進產品,由于GeForce 8800GTX采用的是90nm工藝,在當時來說是非常落后的水平,因此NVIDIA要做的就是改進制作工藝了。于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核心誕生了,也是后來的馬甲王子,G92系列顯卡,它們的第一個名字是GeForce 8800GS/GT/GTS。此時AMD采用了“Sweet Spot”策略,第一款Radeon HD 3870完全不是8800GT的對手,之后HD3850、HD3870 X2更是被NVIDIA的9600GT、9800GX2輕松應付。
2008年,馬甲戰略開始,幾年來首次受挫:
也許是GeForce 7和GeForce 8的成功,使NVIDIA開始輕敵,開始了“馬甲”戰略,8800GT->9800GT->GTS240,8800GS->9600GSO,8800GTS 512->9800GTX->GTS250。之前的8800GTS 512M直接升級為9800GTX,普通用戶還以為是新一代產品,其實其性能只能和8800GTX打成平手,比8800Ultra要差一些,可以說是 失敗的“旗艦”顯卡。不過由于當時AMD 強的但核心顯卡也就是HD3870而已,相比之下9800GTX實在強太多了。
在上代的8800GTX發布一年半之后,到2008年6月,NVIDIA才發布新一代顯卡GeForce GTX 280/260,同一個月AMD也發布了一代的Radeon HD 4870/4850,結果讓全世界的網友都感到驚訝:雖然GTX280取得了性能寶座,但GTX260只能與HD4870打平,之前的“旗艦”9800GTX性能反而不如HD4850。
兩個月后AMD推出的HD 4870 X2把性能寶座也拿下了。HD4800系列使NVIDIA在幾年內首次受挫,這時NVIDIA不得不臨時改變策略,推出一系列應對措施。例如推出高頻版的9800GTX+應對HD4850,升級GTX260為216SP版來對抗HD4870,中端主流市場則是靠“馬甲”產品應付。直到09年1月,55nm GTX200系列顯卡發布,NVIDIA才重新掌握主動權。
2010年,GTX480延期半年,NVIDIA再變得被動:
NVIDIA似乎并沒有吸取GTX280/GTX260的教訓,繼續采用研發 強GPU的策略,當然,NVIDIA這么做還是有原因的,下面會說明。這一策略使NVIDIA再次陷入被動,由于Fermi核心的GTX480過于復雜,龐大的晶體管數目使其良品率非常低,發熱量、功耗都均不能很好控制,使其一再延期。此時AMD的Radeon HD 5000系列早已布局完成,NVIDIA錯失了先機,加上其主流的GTS400系列發布還有幾個月時間,NVIDIA在DX11的初戰非常被動。
制作工藝不能再拯救GTX400了:
今天這樣的被動局面,在GTX280時代NVIDIA也碰到過,只是這次更為嚴重了,頂級的GTX480/470良品更差,當年有55nm制作工藝幫助NVIDIA改進產品,但現在NVIDIA已經采用 新的40nm工藝,但代工廠TMSC的40nm工藝還沒完全成熟,并且有消息指它要取消32nm制作工藝直接跳到28nm,但進度不太理想,因此期望新工藝拯救GTX400系列,至少在一年內是不可能的。
解決燃眉之急,GTS400系列需盡快發布:
隨著NVIDIA高端的GTX260/275停產,能賣的只有老邁的GTS250、口碑不佳的GT240、入門的GT220。NVIDIA的AIC合作伙伴只能推薦GT240,然后就是GTS250了,面對這樣的狀況,NVIDIA的合作伙伴也比較無奈。也許會有資深網友會問,為什么NVIDIA不把GTS250、GTX260等顯卡改進40nm工藝,然后配上GDDR5顯存,這樣性能絕對能打敗同等級的A卡的。
確實,如果NVIDIA這么做的話,在性能能取勝,但別忘記,這樣做的研發成本并不少,而投入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,而且還不支持DX11技術,負面影響太大,因此直接更新換代才是王道。好消息的是,取代GTS250和GTX260/275的GTS450、取代GTS250的GTS440將在7月份發布上市,這將是NVIDIA扭轉乾坤的關鍵。
AMD痛定思痛,改變策略以出奇制勝
2005年-2006年,總結失敗教訓:
2005年,一直關注顯卡市場的網友肯定會記得,當年GeForce 7對戰Radeon X1000的時代,NVIDIA通過優化修改GeForce 6的核心架構,搶先ATI(這時ATI還沒被AMD收購)發布了7800GTX顯卡,占了先機,雖然幾個月后ATI發布的X1800、X1900在性能與功能(支持HDR+AA)上取得領先,但時間上太遲了。
接下來2006年,NVIDIA的7900、7600和7300完美布局,讓ATI的X1900、X1600和X1300系列黯然失色,7600GT/GS和7300GT更成為了一代經典。盡管后來ATI憑借X1950、X1650等產品在性能上去的優勢,但已經來得太遲了,此時NVIDIA高端已開始進入GeForce 8時代,主流的7600GT/GS和7300GT已深入民心。
總結這代的經驗教訓,筆者認為NVIDIA勝在三點:1、新一代產品研發周期短,效能不錯。2、性能與芯片面積合理,良品率、功耗、性能等找到很好的平衡點。2、產品定位合理,布局迅速。
2007年,發現問題,制定新計劃:
其實顯卡都是靠堆砌晶體管來獲得更強性能的,不過AMD在Radeon HD 2900XT發布后意識到了,在制作工藝限制的情況下,堆砌過多的晶體管對核心的成本、發熱量、功耗等都難以控制, 終產品的性能也不一定如意。DX10時代,在NVIDIA的8800GTX上市半年之后,ATI的Radeon HD 2900XT,雖然晶體管數目創高峰,顯卡規格也非常夸張,但實際性能卻不如意,甚至連NVIDIA的8800GTS 640也打不過。其衍生產品HD2600/2400更是再次挫敗于NVIDIA的相同布局。
這時AMD發現問題了,綜合研發成本、用戶需求、制作工藝等因素考慮,設計一個成本、功耗、性能合理的GPU更符合當時的要求,于是便實施了“Sweet Spot”計劃,第一款產品是Radeon HD 3870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