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電器維修資料網 > 正文 >
多極管功放的負反饋
來源: 日期:2013-12-8 11:33:11 人氣:標簽:
束射四極管、五極管輸出級特點是輸出管線性差、內阻高,因而既使是A類輸出電路,非線性失真也極大。以6V6為例,單端A類輸出2-4.5W的有效功率時,則THD%已達8%。如達到其 大 在輸出功率5.5W,則THD%可升至12%。實際此THD系指輸出級本級非線性所致,尚不包括第二柵供電引起的額外失真。可見多極管輸出不加負反饋簡直是慘不忍睹,而且多極管非線性特性導致的THD奇次和偶次諧波均極為豐富,既使是推挽電路,對總諧波失真的補償作用也極有限。所以多極管功放幾乎必須采用負反饋,否則不僅THD難以達標,高內阻導致的輸出阻尼特性極差也難以解決。應該說多極管輸出級的應用日益廣泛.其中負反饋功不可沒,關鍵是并非必須采用大環路負反饋不可。大環路負反饋藉威廉遜放大器的成名而岡靡音響界,其實就是威廉遜放大器本身,已突顯出大環路負反饋的薄弱環節。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資深負反饋專家日本的齋藤彰英先生,已詳細分析了該功放在低頻端2.5Hz處相移已達1800,在此處頻響益線有明顯上凸。當負反饋量達到20dB時,距自激只有2dB裕量,可以認為存在潛在的自激危險。此自激傾向屬于低頻補償設計欠妥,使低頻下跌斜率過陡所致。可見堂堂世界級名機尚有如此缺陷,發燒友處理好大環路反饋可見不易。而多極管輸出級失真大,內阻高,欲得到充分改善,必然需較大負反饋量,就更增大了大環路反饋之難度。
其實在威廉遜放大器發表后不足十年,美國雜志《無線電與電視新聞》于1954年就提出一種新穎的負反饋方式——多重負反饋放大器。電路設計采用多達三重負反饋通路。
其中第一路負反饋為輸出管本級負反饋N1,用以消除輸出管的非線性和降低其內阻。第二路負反饋為對稱驅動級和輸出級的負反饋N2,意在降低驅動失真和改善輸出級性能。第三路負反饋則為通常的從頭至尾的大環路負反饋N3,不過N3反饋量極小,發生自激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,所以井無大環路反饋的隱患。此反饋方式雖不同于大環路、大劑量負反饋電路,但是它涉及到每一級放大器,改善效果極為全面而廣泛。另外輸出級失真 大,三路負反饋均涉人其中,總反饋量可達36dB也無自激之虞。
此種方式還可根據每級輸入信號大小,THD生發程度選擇不同反饋量。發表的實例中N1只有9dB,N2為lldB,N3為14dB。所以,通過輸出級的負反饋是為三者之和達34dB。
此種方式優點不言而喻,但三路反饋是否使調試更困難呢?事實與此相反。反饋電路跨度的減小,分路反饋量的減小,都使調試更簡單,無自激之可能。
【看看這篇文章在百度的收錄情況】
相關文章
- 上一篇: 低內阻三極管功放如何選擇負反饋
- 下一篇: 基于B/S體系結構開發的系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