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
到底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在哪里?連日來記者走訪了眾多就業指導專家,歸納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九大原因。
原因一 高校擴招影響
雖然國家已經停止了擴招,但是這幾年擴招的影響依然存在。200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,2002年145萬,2003年212萬,2004年280萬,2005年380萬,4年內增加了223萬。僅就廣東省而言,2004年高校畢業生為13.2萬人,2005年為16.5萬人,今年廣東省內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將首次突破20萬人,加上來廣東“淘金”的外省院校畢業生,預計今年在省內求職謀業的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將超過30萬人。
再來看全國大學生待業的人數:2001年34萬大學生待業,2002年37萬,2003年52萬,2004年69萬,2005年達到79萬,今年還是一個不容樂觀的未知數。
原因二 學生就業渠道不暢
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、熟人介紹、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、人才或就業網站、報考公務員,服務西部等。但是,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;報考公務員受專業、志趣、是否黨員限制,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。對大多數人來說,網站和招聘會才是 主要的就業渠道,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。
原因三 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
記者采訪發現,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,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,而且社會保險、養老金、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。另外,起薪較低,升幅不大,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,讓大學生確實受不了。同時,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、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。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、需花費培訓費用、穩定性不高等等。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,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。
原因四 高校專業設置錯位
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,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,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,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。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,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。
一些高職、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,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,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。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、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。
原因五 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
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后的“在崗培訓”費用,招聘中普遍要求有“數年工作經驗”。事實上,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,需要在畢業后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,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。要達到這一要求,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,而如果把“在崗培訓”轉移到學校里面去完成的話,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。
原因六 學生仍然期望過高
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,如“寧到外企做職員,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”,“創業不如就業”,“就業難不如再考研”等。此外,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,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個專業課程的學費歡迎查看。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,主要表現在薪酬、地域、個人發展機會、職位要求、行業要求、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。
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,由于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,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,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。
原因七 學生缺乏求職技巧
用人單位表示,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,過分緊張,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,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。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,企圖欺騙蒙混過關,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,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。而這樣久而久之,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。
原因八 市場對白領需求不足
由于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處于國際分工的底部,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,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,使得中國就業上呈現“白領需求不足”的狀況,這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。這一問題的存在,使得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崗位與擴招之后的龐大畢業生數量之間,形成巨大的落差,而且還將因此降低大學生的談判地位,引發其他嚴重問題。
原因九 文科教育質量低下
由于教學內容,幾乎不針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現實,學生經過大學數年的學習之后,對于現實社會的狀況仍然是十分隔膜,這也嚴重不利于學生的就業。大學擴招過程中間,教師的知識結構仍然是非常陳舊,授課內容政治化空洞化。
因此,大學生畢業難既有供需結構性矛盾,也有應試教育和學生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原因。
設為首頁 |
添加收藏 |
合作加盟|
友情鏈接
湖南省陽光電子技術學校常年開設:手機維修培訓、家電維修培訓、電腦維修培訓、網絡工程師培訓、電工培訓、焊工培訓--面向全國招生。安置就業。考試合格頒發全國通用權威證書。電話:0731-85579057,網站:
http://www.hnygpx.com